我国物流市场潜力巨大,企业顺应新经济态势和新需求,与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融合发展,共同成长壮大。作为装备厂商,同样需要如此。其一,要与装备上下游企业多方合作,实现融合共赢,不断通过组合资源抱团壮大;其二,要与系统集成、软件厂商和服务商进行多方合作,软硬互补,共同提高物流效率。此外,还要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,与更多的产业物流服务者合作。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身为行业服务机构,更是愿为物流业和装备业搭建广阔的合作平台。
▲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汽车物流分会执行副会长马增荣 资料图
自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,我国全面开启深化改革的大幕,经济发展随即进入“新常态”。物流装备业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变革,正从转型升级中寻求创新发展通路。2015年,装备业如何面对产业现状,企业怎样调整策略再创佳绩?
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主任马增荣在接受《现代物流报·装备与技术》专刊记者采访时指出,我国物流装备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,在规模、技术、服务水平、业务能力、品牌知名度、市场推广力度等方面总体差距较大,但我国物流市场潜力巨大,企业应顺应新经济态势和新需求,与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融合发展,共同成长壮大。
“软硬”融合
马增荣强调,我国物流装备业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,这个关键“对于产业来说是转型,对企业来说则面临升级”。大家都知道,我国从“物流热”开始,物流装备也开始变热,服务于运输、仓储、装卸、搬运、信息技术、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的装备企业数量在增多,规模也在总体增大。但与物流发达国家如美德日等国相比,我国装备企业在规模、专业化程度上还有较大差距,为此,国内企业必须以做强做精为目标。
如何做强做精?马增荣认为有两点可以参考:一是作为装备厂商要与装备上下游企业之间多方合作,实现融合共赢,不断通过组合资源抱团壮大;二是作为装备厂商与系统集成、软件厂商和服务商进行多方合作,软硬互补,共同提高物流效率。
首先,我国物流装备业起步相对较晚,装备厂商规模不够大,专业化水平不高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向系统化方向迈进,这在国外一部分知名厂商的发展中已经得到证实。如德国的胜斐迩公司、日本的大福公司,这些企业不但能够提供给用户几乎所有类型的物流装备,还能够为用户做整体物流系统集成规划,并能够组织实施。这样的企业都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,以及抵抗国内外经济动荡、市场竞争冲击等风险能力,在规模化生产、流通过程中,一些特定工业品行业如烟草、医药等出现大批量输送、分拣需求时,这类企业强大的竞争力就得以体现。
国内企业应向这样的国际型实力派企业学习,以做强为目标,做精为前提,我国传统装备厂商在产品线丰富和创新程度上,要不断跟进需求变化,虽然单纯生产一类设备对装备企业发展来说有一定的局限,但在一类设备上做专也可以成为行业的专业级、甚至专家级供应商;即便作为一个行业一类企业的产品供应商,若深刻领会其不断进化的需求,随时掌握需求变化,也能将该领域市场做深做透。做专也好,做透也好,对于企业发展都非常有益,它能够使装备企业上下游企业之间更易形成融合发展,比如建立更大的合资公司,在具体项目上多领域的合作,在技术、市场方面各取所长,都可以弥补因实力不足而造成的中外装备厂商实力差距。
其次,与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商的合作,也是装备业不断壮大的通路之一。以叉车和货架类产品厂商为例分析,近几年,南京、上海等地一些较大的装备厂商纷纷向物流系统集成的业务方向扩展,有的厂商对企业进行了重新定位,除提供自身优势产品外,还组建起软件开发团队,以使“软硬”结合,弥补自己服务能力的不足。其创新、融合发展的初衷一则源于装备产品需求的系统化和多元化,二则还为创新产品赢得更大的发展良机。马增荣说,我国老牌的系统集成企业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,如北起院、自动化所等,希望装备厂商能与这些企业进一步合作,走向融合发展的道路,在巨大的物流市场潜力下,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忘记市场规律。
行业融合
马增荣认为,我国物流装备企业不但在产业链上与上下游企业、集成和软件企业融合,还要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,与更多的产业物流服务者合作。现在看来,装备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深度融合也是一个重要趋势。
从推广和销售产品的角度看,装备厂商如果将传统的销售模式转变为租赁模式,就代表装备厂商不但能够打通产品的销售渠道,还有可能打通整个产业链上的销售渠道。最主要的是,装备企业与产业链中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关联了进来。比如,在商业流通渠道推动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项目中,装备厂商即是与流通企业合作,也是与第三方承运企业合作。在合作中,托盘的所有权转移了,以前属于一家生产企业或者流通企业的托盘,现在可以成为物流企业和装备企业共同的资产,生产和流通企业只是租用而已。那么,在流通过程中,装备厂商与物流企业在托盘装卸、搬运、转运等各个环节,都能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。随着循环共用体系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物流标准化进程的加快,装备厂商与第三方物流共同合作的机遇将更大,融合的力量将直接为用户企业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。
目前,多数装备企业服务的范围多对于生产和零售企业,对于物流运输企业的服务不是很多。但运输装备作为物流装备的一部分,如甩挂运输车辆的应用也非常重要。这个细分领域一样需要融合发展,如使挂车和牵引车融合,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车辆购置成本,为交通安全和车辆超载等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。当然,若实现甩挂运输业较大发展,前提必须实现标准的统一。这些条件具备了,实现公路、水运、铁路、航空系统的融合,就更加便利。
装备企业要想做大做强,做专做精,还要不断挖掘产品的高端市场需求。在这方面,我们仍要借鉴发达国家企业的经验,比如国外的叉车品牌拥有较强的市场稳定性,其原因一是技术、产品品质等,二是对于环保需求的挖掘、精细化管理的不断追求。我国电动叉车市场保有量占比较低,电动叉车市场操作创新不足。而国外品牌,如科朗、林德、永恒力等品牌,已然针对叉车的智能化需求开发相关产品,利用移动互联等技术实现更为简便的搬运操作。
在国内外召开的大型物流装备展览会上,国外厂商亮出的展品往往是引领一个行业的尖端产品,且每家展台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化特色。相比之下,国内展商创新应用较小,同质化产品较多。在此,鼓励那些想做大而强的企业,要不断放开思路,融合更多的资源和智慧,再上新台阶;希望做小而专的企业,能够创新更多的精品。马增荣提到了广州大库公司的周转箱产品,认为该公司在普通包装箱产品上进一步开发智能性应用,即便是初探也是一个好的开始。同时,建议广大的装备企业还应顺势而为,在自动化日益发展的今天,向信息化、智能化、节能环保等需求方向不断开拓进取,打造新渠道,融更多思路,集更大智慧。
马增荣强调,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作为行业服务机构,愿为物流业和装备业搭建广阔的合作平台。2015年,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将组织一系列的仓储装备、货运装备相关会议和活动,积极引导作为买家的物流企业和相关行业企业参与,为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,鼓劲助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