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技术
要什么驾驶室!无人驾驶驾到,卡车司机该不该担忧?
2018-04-16 12:02:58 来源:物流商用车网 作者:晨潇

4月12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公安部、交通运输部三部委印发《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(试行)》,明确对测试主体、驾驶人、车辆等提出要求,并要求省、市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可自主选择测试路段、受理车辆申请和发放测试号牌。这标志着,我国在无人驾驶领域测试大门已然打开。

Snip20180522_32.png

记者注意到,商用车行业领域,继去年一汽解放无人驾驶卡车公开首秀后,日前中国重汽无人驾驶电动卡车刚刚亮相天津港正式运营。而在关注车辆产业技术变革的同时,有卡车司机在网上讨论时表示了失业的忧虑。传统卡车产业怎么了?无人驾驶卡车来到身边究竟需多久?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分析讨论。

传统卡车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瓶颈

内燃机技术发展历史已超过百年,卡车的开发生产应用也经历了无数次变革。但国内卡车行业起步相对较晚,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。

①技术突破难度大。目前,国内大多数卡车生产企业的发动机、变速箱、底盘等专业总成,多依赖于国外技术,自主开发和突破难度较大。原因在于,一方面我国专业技术基础薄弱;另一方面我国在冶炼、铸造、机械加工等方面整体技术和工艺水平发展缓慢。另外,整车厂生产流程、标准以及品质保证等方方面面,也都存在不小的差距。

②排放升级困难多。国内卡车国三、国四、国五升级越来越快,甚至近期有地区称提早进入国六时代,用户买车、换车的周期更短。同时,不少地区迫于环保治理的压力,提出加装DPF,这对于车企和用户来说无疑是一笔较大投入。总之,迫于排放压力释放的换车潮,虽实现了短暂的销量提升,却使车企在变革升级过程中付出较高研发、推广应用等成本,况且每一次排放标准升级都需要跨越不少技术门槛,难度也越来越大。

③适应市场时间长。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,用车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,个性化趋势明显。车企在需求变革中,紧跟潮流,顺应发展。不过,目前卡车产品开发生产应用周期较长,一款产品从开发到批量上市,要经历2-3年时间。不仅如此,产品前瞻性设计,企业对用车需求预判和把握,都尚存在大量风险性。

④无人驾驶迎机会。在互联网智能化时代,车企在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,都意味着升级变革。近两年,人工智能、互联网技术进化速度加快,卡车产业在市场开发、供应链变革方面都面临转变,突破老模式、技术瓶颈变得越来越紧迫,无人驾驶恰巧提供了一个机会。

中国无人驾驶将开出“高铁时速”

同发达国家相比,国内传统内燃机技术及相关核心部件存在不小差距,补齐短板非一日之功。但无人驾驶不同,它或成为车企突破瓶颈,需打开的另一扇窗。

①研发测试与世界同步。这几年,国外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测试的新闻一度引发人们关注。而在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出台前,我国先后许可了北京、上海等城市开展测试。今年3月份,获得首批试验牌号的百度无人驾驶汽车已在北京完成路测。

研发层面,一方面,一汽、重汽等相关车企在几年前相关研发工作即已展开;另一方面,一些技术型企业如百度、高德等也已积累资源,涉足这一领域。从这一角度看,国内外车企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。

②政策法规同国外并驾齐驱。除开放道路进行自动驾驶实验外,交管部门必须调整相应的规定,以适应路面测试要求。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的出台,正是对自动驾驶上路测试相关方面进行的明确规定。

国外,特别以美国为例,2017年9月,众议院表决通过的《自动驾驶法案(Self Drive Act)》为各州发展自动驾驶汽车扫除了障碍。虽然各州之前也有相应规定,但这一规定更规范和具普适性。该规定比我国出台合法方案时间更早,但对于自动驾驶测试的安全性等要求大体方向相同,可以说这方面基本没有和我国拉开较大差距。

③技术资本市场已多方推动。行业专家指出,自动驾驶卡车的开发与应用涉及互联网、智能化、大数据等多项技术,以及供应链各方主体参与,并非仅车企或科技企业一家能够完成。正因如此,介入自动驾驶卡车领域的既有车企,也有投资机构推动参与的科技企业,BAT相继入局自动驾驶汽车领域就是典型例子。而物流信息化服务商G7近期宣布联合蔚来资本、普洛斯共同开发自动驾驶卡车这件事,更是为自动驾驶卡车这股洪流注入新的力量。

有制度许可、法规约束,加上技术、资本的支持,自动驾驶卡车可说到了提速向前的时刻,有行业专家坦言,中国在自动驾驶上要开出高铁速度,有望成为世界领先。

普及L4或要继续再等更长一段时间

尽管万事俱备,但对自动驾驶卡车来说,依然要面对一些难题。或许没有更长时间的积淀,恐怕不能实现L4及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卡车的“普及于市”。

①安全性成为头号难题。最新数据显示,2016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864.3万起,死亡人数约6.3万,年死亡人数高居世界第二位,大型货车事故致死概率更高。因此,安全永远是第一位。

而美国,3月份再次发生自动驾驶汽车事故致死案,使人们对自动驾驶这个猛虎更加敬畏。所以,不论科技公司还是车企,最大限度避免安全事故是其首要使命。

G7 CEO翟学魂表示,目前G7通过安全机器人监控司机以及车辆行驶速度、状态等项,可将安全事故下降75%以上。不过,这一说法需要在道路测试中加以检验。

②数据积累并非一朝一夕。有卡车技术专家表示,对于自动驾驶的数据积累来说是急不得的。系统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,才能够及时处理一些突发情况。

比如,自动驾驶卡车遇到行人过马路,要通过传感器等收集道路信息,对人数、距离、行走速度等数据进行分析计算,进而做出调整速度或者适当刹车避让的决定和操作。

这一过程,需要系统不断测试和完善,如果系统做不到及时反应处理突发情况,也就无法达到L4级及以上的程度。

③技术法规完善尚待时日。虽然国内外已发布自动驾驶相关法规,但目前只是针对测试、开发、推广等相对更基础性的要求。例如,从车辆、技术、环境等进行要求来看,自动驾驶卡车行驶在相对更封闭的空间,如港口、场站、固定高速公路路段适应性更强。

随着这些应用领域不断被开发和普及,相应的问题也将逐渐暴露,那么技术、法规层面的突破和完善也要立即跟上,但这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。

④普及L4时间上或很遥远。测试、技术提升、法规完善,需要多久?有人说是三五年,有人说到2025年这些问题都可迎刃而解。以2025年算来,距今尚有7年时间,卡车司机是否不必杞人忧天?

记者认为,从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成熟,到产业链形成规模或许时间较快,但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若普及于世,并非只是时间问题,重要的还有劳动关系问题。当自动驾驶卡车走上码头的那一刻,有多少传统的卡车司机即将失业?当真自动驾驶卡车还会转化出更多适合司机的工作岗位吗?

如果自动驾驶卡车颠覆的仅仅是技术,提升的是效率,当然无可厚非,但如单凭自动驾驶卡车掀掉卡车司机的饭碗,我们还将面临更大的就业问题。3000万司机生计问题怎么解决,同样也需要时间来解决。这样看来,作为卡车司机当有所准备,毕竟,无驾驶室的自动驾驶卡车都已在到来的路上了。

物流商用车网文章,转载联系本站授权 责任编辑:
55

马增荣
中物联装备委主任

中国物流商用车专家委员会

和大咖来场约会
张 炜
中物联金融委秘书长

中国物流商用车专家委员会

和大咖来场约会
刘宇航
中物联危化分会秘书长

中国物流商用车专家委员会

和大咖来场约会
杨国栋
中物联企业评估办主任

中国物流商用车专家委员会

和大咖来场约会
秦玉鸣
中物联冷链委秘书长

中国物流商用车专家委员会

和大咖来场约会

查看更多